深舱向日葵海*辽宁舰上的机电兵

白癜风诚信坐标企业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180514/6239057.html
02:07

深舱“向日葵”,这是辽宁舰官兵对舰上机电兵的礼赞。

机电兵常年在水线以下的舱室工作。那里是承载各种设备的“迷宫”,更是航母的“心脏”。深舱战位没有舷窗,见不到阳光,但他们心中有光、向阳生长,为每一次战舰远航和战鹰起飞默默输送能量、积攒力量!

——编者

时间的答案

何波,海*辽宁舰一级*士长。年被评为海*转型路上“百名好士官”。荣立三等功3次,荣获全*士官 人才奖一等奖1次、三等奖1次。

何波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入伍28年,先后在3艘*舰服役,而且都是当时人民海* 、吨位 的*舰。

“入对了行,才能上大船。”回忆往事,何波更加坚信自己当初的选择无比正确。

入伍之初,何波就向班长提出自己要上“海* 的舰”,想把所学专业从航海改为机电。

班长皱着眉头看着他:“干机电很辛苦,你想好了吗?”何波不假思索地点点头。很快,他如愿成为一名舰艇“心脏”的守护者——机电专业的蒸汽轮机兵。

选择到新组建的航母部队,扎根在不见阳光的深舱,何波无怨无悔。他永远不会忘记报到的那天——天空飘着大雪,海边寒风劲吹,可他心里却热乎乎的,非常激动。

初上航母,何波就碰到难题。上级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编写出动力系统单元的操作规程。受领任务后,担任区队长的何波迅速行动起来,带领区队全员加班加点、摸排管路。经过几天几夜的忙碌,他们终于摸清了滑油系统、凝给水系统等十几个动力子系统原理,并准时提交了完整的动力系统操作规程。

每一天,何波和战友们都穿梭在辽宁舰主甲板以下的底层舱室,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坚守值班岗位,保证航母“心脏”运转正常。

“火光明亮,闪烁频率均匀,一切正常。”打开观察盖,何波紧盯着主机锅炉里闪烁的火光,在值班登记表上一笔一画地记录着。

入列以来,辽宁舰的动力系统没有发生过任何险情。这一切,值守在深舱机房的机电兵功不可没。

辽宁舰执行历次重大任务,何波从未缺席过。这其中很多重要的日子、激动人心的细节,何波也记得清清楚楚。

年4月23日,庆祝人民海*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活动在青岛举行。那一天,虽未能站在甲板受阅方阵里,何波和辽宁舰很多官兵一样,依旧*容严整地坚守在值班战位。当广播里传来习主席亲切的问候声时,何波带着舱室值班战友,面朝着检阅舰的方向,庄严敬礼。何波知道,这是属于所有水兵的荣光时刻。

“工作在没有阳光的深舱,也要向阳生长,如向日葵那样光荣绽放。”何波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夜已深,辽宁舰航行在万顷波涛中。何波躺在床上思虑万千,“航母是一所培养人、造就人的大学校,自己能算是一名 毕业生吗?”

时间也许会给出答案。何波知道,在无数官兵的共同托举下,中国海*从小到大、从弱向强,正阔步挺进深蓝。

“工匠”传奇

王丕*,海*辽宁舰一级*士长。荣立三等功4次,荣获全*士官 人才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次,被海*评为 士兵标兵。

海浪翻涌,辽宁舰斩浪向前。

水线之下的机电部门舱室里,一根根密密麻麻的电线错综复杂。一级*士长王丕*手提工具箱穿梭在各个战位,像是一名巡诊的医生,检查着舰上的电路情况。

年11月,“歼-15”战机首次着舰;年12月,航母编队首次实弹演习,场面震撼;年4月,辽宁舰亮相南海大阅兵,举世瞩目……作为 批航母舰员,王丕*见证了辽宁舰众多的“高光”时刻。

“高光”的背后,是王丕*和战友们的默默坚守。甲板上的鲜花、欢呼、检阅都与他们无缘,他们只能在任务结束后,从新闻中感受那份来自现场的自豪。

“机电兵的工作就是这样,也没啥可遗憾的。”说起这些,王丕*总是云淡风轻,“可正是因为有我们机电兵的保驾护航,全舰的电力供应才更加安全可靠。”

那年,怀揣着“航母梦”走上辽宁舰,王丕*在航母管线的“迷宫”里,开启了属于自己的“长征”。当时,尚在工厂改造的航母配电设备多,又没有图纸与实际线路相对照,建立电力速查手册就成了当务之急。王丕*和战友们白天钻深舱查电路,晚上总结常用设备位置,忙得走路都带风。

机电长看到王丕*的笔记后,竖起大拇指,连声夸赞。后来,以这本笔记为基础,电力速查手册建立起来。经验证,王丕*和战友们绘制出的电力网络结构图居然比设备厂家的原始图纸还要 。

“电力负载不够用,如果重新铺设线路,工程量太大,能否将现有组网模式进行优化?”试航时,如何保证供电、缩短备航时间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难题。

“这个难题解不开,肯定影响下一步的训练任务。”王丕*下定决心,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于是,他仔细研究电路方案,与专家反复研讨,优化电力系统组网运行模式,并最终拿出一整套供电方案。

经过试验,电力系统供电提速,备航时间比之前大大缩短。一同参与试验论证的院所专家都忍不住夸赞:“王丕*不愧是航母电力的‘万能表’!”

10多年下来,全舰的电路图,王丕*做到了“一口清”;电路出故障,他一遍即可找准备品配件,成为辽宁舰上名副其实的“万能表”。

除了专业能力,年近半百的王丕*体能素质也相当引人注目。“个头不大,能量很大”,是官兵对王丕*的一致评价。

“深舱整天不见阳光,体能充沛才能更好地工作。”航母出海期间,机库就成了他的健身场所。去年体能考核时,王丕*综合成绩排全舰第二名,各单项考核分数都在分以上,舰上很多年轻小伙子都不是他的对手。

不是每一个传奇都惊天动地,默默无闻的坚守同样令人动容。“值守深舱,当好‘工匠’”,王丕*在平凡的岗位上,不经意间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传奇。

重任如山

*爱建,海*辽宁舰二级*士长。荣立三等功3次,荣获全*士官 人才奖二等奖。

“爸爸,你们这次出海要去哪儿啊?”面对儿子好奇地提问,*爱建只能摇摇头:“这是秘密哦!”

后来,儿子终于在新闻里看到辽宁舰执行任务的报道。他紧紧盯着电视画面,想从甲板上一群“海洋迷彩”中搜寻那个熟悉的身影。其实,他并没有抱多大希望——因为爸爸曾经告诉过他,自己的战位在深舱里,那里距离飞行甲板很远。

几年前的家属开放日上,*爱建曾带儿子登上过辽宁舰。参观完食堂和机库后,儿子兴奋地在宽阔的甲板上跑来跑去,禁不住欢呼起来:“爸爸,你们船真大啊,伙食也特别好。”

“吃得好,是因为我们工作干得好呀!”*爱建冲儿子眨了眨眼睛,笑了起来。作为区队长,这话他说得很有底气。

辽宁舰大大小小的舱室,几乎都留下过*爱建的足迹。为保证消防设备正常运行,*爱建和战友们每更次都需要检查一遍所有设备。全舰的通道分布、火灾探测传感器的位置,他都了如指掌。

相比其他的深舱机电兵,*爱建所在的区队拥有独特的“观景平台”——视频监控台。在这里,他们可以实时观测到各重点部位的影像。历次“歼-15”战机在甲板上起降,*爱建都是坐在视频监控台前观看的。不过,他的心思并不在海天之间,“每次有大任务,心都是揪着的”。

生活中的*爱建像个老大哥,对战友总是格外照顾。过年时,他主动坚守岗位,把休假机会让给家中有事的战友;周末他主动替班,让许久未下码头的战士出去透口气。一桩桩、一件件,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可一到工作中,*爱建就变得“锱铢必较”。别人注意不到的细节,他都能发现,而且一定要处理到位。

那年,辽宁舰进厂坞修。全舰很多部位都在进行涂漆和打磨切割作业,舱内温度高达40摄氏度,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刺鼻的气味和飞扬的粉尘。

在这种环境下,*爱建全程驻舰。他每天穿梭在各个管路通道,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记录下装设备不合理的地方。等到坞修时,*爱建一口气提出余条修改建议。

对于*爱建的建议,设计方赞不绝口,施工方却头疼不已。但*爱建坚持自己的原则:“装备由我操作,我当然要负起责任。”在他的坚持下,各方通力协作,推动装备不断改进。

坞修后首次实际供水前夜,*爱建和区队战友对全舰进行了地毯式检查,确保所有消防管路、设备万无一失。

数百个消防栓、数不清的管路阀门遍布全舰。那天晚上,各组一直忙到凌晨3点多,才陆续完成检查工作。

几个小时后,*爱建启动消防泵,消防水顺利进入各大管系和用户,坞修后首次恢复消防水供应实验取得圆满成功。

工作虽然辛苦,但*爱建心中却充盈着一种满足感。如山般的重任使他深深融入航母,也融入了一段历史。

一生荣光

阮万林,海*辽宁舰一级*士长。荣立三等功2次,荣获全*士官 人才奖一、二、三等奖各1次,被海*评为 共产*员、 士兵标兵。

从*30年的一级*士长阮万林,快要退休了。

作为航母部队 批舰员,阮万林登上辽宁舰10余年,可与甲板上正在起降的舰载机仅有两次邂逅。

次是“听”。当时,阮万林正在舰岛维护装备,恰逢“歼-15”战机首次着舰。忽然间,“轰”的一声巨响,战机成功降落在甲板上,阮万林心潮澎湃。

多年后,舰上组织退伍士兵观看舰载机起降。阮万林作为机电部门的组织者,一同登上舰岛舷外平台,终于亲眼见到“飞鲨”一飞冲天的震撼景象。

更多的时候,阮万林都坚守在深舱。作为一名机电兵,他早已习惯了见不到阳光的日子,以及高温、高湿、高噪的“三高”工作环境。

入伍之初,阮万林被分到扫雷舰。扫雷舰的排水量只有多吨,但他依然发出感叹:“哇,这条船这么大!”没想到,十几年后,他会登上一条比扫雷舰大百倍的船。

那时航母部队选人,有过多次接舰经验的阮万林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其实,当时他妻子刚刚随*到舟山,女儿也在当地上小学。调到航母,意味着又要重新开始两地分居。

带着对家人的愧疚,阮万林一路北上,参加进驻航母前的培训。

首次登舰的那天,阮万林和战友们都无比兴奋。“记住啊,是左腿先迈上去的,还是右腿先迈上去的。”大家彼此打趣着。

登上航母后,摸清管路、熟悉装备成了阮万林心中的头等大事。冷媒水、通风、蒸汽、冰机管路遍布全舰,如同人的血管遍布全身,错综复杂。阮万林和战友们需要将每一道管路的分布摸排清楚,将图画在纸上、记在心里。

这项工作即便是对阮万林这样的老兵,也是个不小的挑战。阮万林回忆道:“航母系统跟驱护舰完全不一样,最初的压力确实不小。”以前的经验不能照搬,那就从零开始,一步步蹚出一条路。

阮万林和战友们每天戴着口罩、顶着头盔,穿梭在各个舱室,用锤子反复敲击管路,听声辨别其走向分布。那时航母尚在施工,每天摸排结束后,大家都是一身灰尘。即使在数九寒冬,汗水也能将衣服湿透。经过1年多的努力,他们终于画出完整的系统图。

工作逐渐走向正轨,但阮万林还是闲不下来。“老阮有个习惯,走到哪儿都随身带着手电筒,到处照,”班长*卫特别佩服阮万林,“他真的长了一双火眼金睛,用手电筒一照,就能发现角落里某条管路的细微问题。”

“新兵一见我就怕,因为我总督促他们学习,经常临时提问,”阮万林说,“这个岗位是靠专业吃饭的,专业必须过关。”

“这条船倾注了我们的心血,你看,头发都白了。”阮万林指了指自己两鬓的白发,笑了笑。长年累月的舰艇生活、紧张的工作节奏,使不到50岁的他看上去比同龄人苍老许多。

30年的*旅生涯,阮万林从小船走到大船,感触颇深。他说:“我此生最自豪的就是一路见证海*的发展壮大,见证航母一步步生成战斗力。”

(文字:陈国全马树彬曹艳成王静张景瑜;摄影:白杨李晓峰高龙飞严冬傲胡善敏;视频:魏晓妹谢云*俊俊张帆贾国章高龙飞汪阳啸天;图片制作:孙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79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苏ICP备1803453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