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个案例,教你快速切换思维方式

公益中国援助定点白癜风医院 http://ask.bdfyy999.com/
近期读《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维方式》,书中写了21个小案例,结合了逻辑学、认知心理学和最新的大脑神经学帮我们分析了,为什么我们会这么想、这么做,并给出一定的解决方法。那么,如何不掉进固定思维的陷阱呢?一定要启动“思考模式”。1、逻辑问题《为什么街道湿了,却没有下雨》和《为什么总是在找别人问题》这两个案例讲的都逻辑问题。大家都知道,如果p,就q,p推出q,它的逆否命题也成立,-q推出-p。肯定前件,可以推出肯定后件;否定前件,不能推出否定后件;否定后件,可以推出否定前件;肯定后件,不能推出肯定前件。再结合,街道和下雨的例子,就可以明显找出逻辑上的错误。如果下雨,街道就湿了,只能推导出,街道没湿,所以没有下雨;并不能推导出,街道湿了,就是下过雨了。也可能洒水车刚刚经过,或者是有个二逼撞坏了消防栓。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多使用“否非后件”的提问方式。意思是说,要多动脑筋给看似正确的话找出反例。还是拿“街道湿了,就下过雨”为例。我们从否定后件开始,没下过雨街道就不能湿吗?很显然,我们迅速能找出很多没下过雨,街道也能湿的例子。这就走出了逻辑误区。2、信息的重要性《为什么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当中,作者指出,人们只记住了符合自己观点的部分内容,却忽视了那些支持相反观点的论证。并且,他们还深深怀疑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内容。可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犯“选择性摘取信息”的毛病,也就是说,只接收那些自己认同的信息。当然,很大程度上这些选择行为都是无意识的。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有意识地避免无意识的发生。要给自己留足足够的时间,浏览相关信息,自我提问,再次阅读相关信息思考并回答问题,复述自己的理解,检查自己的逻辑和论点论证。即便做完以上一系列思考,也要对自己存有怀疑精神。要知道,除了真理,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同样,《为什么说归纳法是危险的?》一文中指出的是对信息量,或者说样本量的讨论。很多人,在得出一个结论的时候,往往只是通过一件事就把自己的个人经验当成了普世经验。也就是说,在n=1的情况下,大脑经常不假思量地做出各种判断。比如,有些情侣在吵架的时候总是会说:“你总是这样!”然后你问他(她),上一次我这样的时候是什么时候?他(她)根本就答不出来。把“一次”当成“每次”是很多人都会犯的错误。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出在我们所依赖的信息是有限的。观察不够,而推论过多,就会出现重大错误。这也让我想起了前几天爆出某小学女同学在渣浪上救助,说自己被两名男老师QJ的事,很多人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就已经判定了两名男老师确实做出了这种禽兽不如的事,并在评论下谩骂。事情在一周之后反转,小女孩承认说谎,两名男老师被证实是清白的。这时又有很多人跳出来谩骂之前那些“不明真相”的群众。那么,解决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不断地问“为什么”,正如之前情侣吵架的例子,当其中有一个人问出“上一次是什么时候,或者什么情况”之时,另一个人就已经开始思考了,当他想不出或者记不起来上一次的情况时,那么就会改变措辞,让结论不再如此肯定。《为什么我们如此相信小概率事件?》讲的是,对于关键信息的忽略,反而被太多无关紧要信息所干扰。作者指出,当人们在某种情境下回答问题的时候,明显不是只从概率本身出发,更多是遵循那些看起来更可信表象。很多人在评估概率的时候过多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65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