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里的消防站
本文转自:承德日报
避暑山庄里的消防站
□张晓东
避暑山庄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已有多年历史。避暑山庄消防救援站正是为保卫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群而建,30年来,一代又一代山庄消防人肩负特殊使命,扎根山庄、忠诚履职,用担当践行了初心使命,用坚守绘就了忠诚底色。
消防员摘除蜂窝。
巡山造雪是体力活儿
避暑山庄里的一楼一阁、一亭一台、一门一窗、一砖一瓦都十分珍贵,许多还是文物,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现在有科技手段辅助,但是,徒步巡山仍是最有效的办法,可以及时发现隐患苗头、 时间采取举措。因此,“走”是消防队员每天的必修课,而且是不可或缺的课。
“走”可不是简单的走。巡逻的路上沟壑纵横,崎岖不平,很多地方得手脚并用着爬上去,有的地方一个人根本上不去,必须几个人拉着手,拽着树,一点儿一点儿往前钻,经常一趟下来脸上、脖子上都挂了花。
关键是他们还背着20多斤重的灭火机。以前的灭火机是手提式的,为了方便携带,得系一根绳子背着,几次下来,肩膀就磨破了,再背的时候,钻心地疼。有一次,一名队员的肩膀破了,又总被汗沤着,衣服和磨破的血肉都粘在了一块,脱都脱不下来。 只好用剪子把伤口周围的衣服剪掉。
久而久之,每个人的背上都有了一层厚厚的茧子。就这样,每天3次的巡逻,30年来从没耽误过一次,遇到周末和特殊节日,还要增加频次。一年下来,每名队员相当于走完了一次长征。现如今,消防站里还保留着前辈们留下的带血背心、磨漏的作训鞋,这些已经成为消防队员永恒的精神勋章。
春天,对60万平米平原区进行洒水增湿,用水量相当于半个山庄湖区的水;夏天,向山上铺设水带,将外八庙里的水缸和水池注满水,整个夏天要累计铺设10多公里的水带;秋天,和景区工作人员清理落叶枯枝,每年要运出去半挂车10多车;冬天,考验更严峻,星星之火可能燎原,他们会选择零下15摄氏度以下而且有风的天气进行人工造雪。凛冽的西北风加上造雪机的鼓吹,不一会,队员们就浑身挂雪,毛发结冰,成了活脱脱的“冰墩墩”。
“在山庄盼什么也别盼战功,没有战功就是 的功”。这是消防队员们常说的一句话。也正因此,才有了避暑山庄消防救援站自建站以来景区零人为火情的骄傲。
各个举措都费了功夫
避暑山庄的面积比8个故宫还大,防火工作必须 ,决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占了避暑山庄四分之三面积的山区,道路窄,古树多,燃烧快,扑救难,到底该怎么防呢?这曾经是困扰队员们多年的一道难题。
一次在山庄湖区执勤,一位队员看着眼前的湖水脱口说了句,“这水要是能引到山上多好啊?”就是源于这么一个简单想法,消防站率先提出了在山区建设消火栓系统的建议。
建议刚一提出,就迎来了很多质疑。有的担心会破坏景观、毁坏古树,有的担心根本发挥不了作用,也有的人说“现在国家还没有出台相关规范,也没有现成的先例可以借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谈何容易。”
没有等出来的精彩,只有拼出来的辉煌。
首先从勘测干起。虽然熟悉山庄,但是勘测任务并不轻松。消防队员带领设计人员跋山涉岭,哪里埋管、哪里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进行勘测、计算。费尽了周折,终于找到了一条合适的线路,既 限度保护了古树植被,又避开了难以挖掘的地势。
向山区铺设水带,利用消防车测试出水压力及出水时间。消防车无法到达的地方,就靠肩扛手抬,利用手抬机动泵一点一点地测试,8个月的时间,给设计人员采集了10万多条数据。就这样,一份沉甸甸的可行性报告就这么形成了,并且获得了市相关部门的同意。
而后3年时间里,愿景成为现实。避暑山庄山区建起了立方米的消防水池和一套绵延11.8公里的“山区”消防栓系统。当时,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独一份。
百姓口碑靠点滴积累
避暑山庄内林木茂盛,廊檐众多,引得很多人头蜂筑巢。为了游客和文物安全,蜂窝必须摘除。这可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儿。火烧不行,水枪不行,多高多陡的地方都只能搭梯子,挂绳索,纯人工摘,怕伤到游客,还常常摸黑摘。最难的一个花了2个多小时才安全摘除,最多的时候一天摘了19个,最严重的那年摘了多个。
老百姓的事儿无小事儿。
小女孩儿冯雨鑫是消防救援站联创联建社区碧园社区的“小豆包”,刚上一年级,父母是聋哑人,奶奶残疾,她自己也要依靠助听器。小小的她每天放学后得先开火做饭,这样在纸箱厂当临时工的妈妈回家就能吃到现成的。个子矮够不着灶具,就踩个小板凳,焖上米饭、简单炒个菜,这些,孩子都不觉得苦。消防站*治指导员解明旭,问她有什么想要的东西吗?她直摇头。问到学校的情况时她低下头轻轻地说:“开家长会的时候就我身边没人,他们都笑我没人管。”
又一个家长会,解明旭跟老师联系后去了学校,小雨鑫拉着他跟同学们炫耀:“这是我叔,来参加我的家长会,这是我叔……”
“建站30年来,我们获得了很多的荣誉证书,但都没有这声‘叔’更让我们感动。”解明旭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