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全力打造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
昨天市交委联合港铁公司、巴士集团、摩拜单车举行活动,吸引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绿色出行。
地铁站和公交站、自行车停放点无缝衔接,深圳市民体验三网融合带来的便利。
早上7点45分,住在龙华的市民辛小姐出门,步行到红山站乘坐地铁4号线,到达少年宫站之后骑单车前往公司,一路上只要40多分钟,比开车还要快一些。现在像辛小姐一样出行的人在深圳越来越多,每天有万人次使用地铁、公交和单车。
目前深圳正在全力打造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将从设施配套、网络整合、运营服务等方面,推进轨道、公交、慢行交通三网融合,构建紧密配合、无缝衔接、可靠舒适的公共交通网络。按照市委市*府的部署,今年各区都要完成一个三网融合片区的建设。
●三网融合成效初显,全市公交日客流量达万人次
深圳作为一个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超过万辆,车辆密度高居 。落实公交优先战略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深圳围绕建设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持续推进轨道、公交和慢行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推动轨道、公交、慢行交通三网融合,着力打造一体化的公共交通出行体系,公共交通服务品质明显提升,有效保障了城市交通运行效率。
今年上半年,我市公共交通日均客流量达到万人次,其中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约.2万人次,常规公交日均客运流量约.8万人次,共享单车日均客运量约万人次。轨道、公交、自行车已经成为市民出行主要交通工具,解决了广大市民大部分的出行需求。但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民对一体化公共交通出行的便捷化、品质化要求不断提升。
●无缝衔接舒适可靠,今年各区要完成一个片区试点
按照创建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要求,深圳将从*策标准、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多方面加强协作,着力推进轨道交通网、常规公交网、慢行交通网三网融合,打造“1公里步行、3公里自行车、5公里公交、长距离轨道为主”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为市民提供品质更高的公共交通服务。去年下半年,市交委编制出台《深圳市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实施方案编制指引(试行)》,从设施融合、网络融合与运营服务融合等方面提出22项发展指标,对全市三网融合提供*策支撑。
今年6月,市*府发布交通拥堵治理策略及年行动方案,将构建一体化公共交通出行作为重要的举措,要求各区(新区)年内完成一个三网融合片区的建设。市交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交通部门将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打造国际水准公交都市,力争年高峰期公交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65%,为城市发展和市民出行提供有力保障。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运营服务无缝衔接
市交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三网融合指的是在明确轨道、公交、慢行各方式功能定位的基础上,从基础设施配套、出行网络整合、运营服务同步等方面加强各方式间的协同配合,确保在公交系统出行链的各个环节提供品质化服务,构建紧密配合、无缝衔接、可靠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让公共交通系统出行成为市民可信赖的出行选择。
1、设施融合:从设施连续性、一体化、人性化角度着眼,实现基础设施融合。
轨道与常规公交设施融合:包括轨道接驳公交停靠站设置、接驳公交场站、专用道、标识指引和电子站牌等设施的融合。
轨道与慢行设施融合:包括自行车停放区、慢行无障碍设施、接驳风雨连廊、接驳自行车通道和接驳标识指引等设施的融合。
常规公交与慢行设施融合:包括自行车停放区、自行车通道、接驳风雨连廊、步行通道、慢行无障碍设施和标识指引等设施的融合。
2、线网融合:加强各方式间协同配合,提升系统运输效率,实现网络融合。
轨道与常规公交:强化轨道交通骨架定位,发挥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协同配合的效应。
轨道与慢行:强化轨道交通骨架定位,发挥慢行交通与轨道交通协同配合效应。
常规公交与慢行:发挥常规公交内部不同层次线网之间的协作、转换关系以及常规公交网络与慢行网络之间的协同配合的效应。
3、运营服务融合:打造人性化公交出行链条,实现运营服务时间匹配、系统信息化引导提升及各方式间供求关系平衡等。
运营服务时间匹配:从接驳线路发车间隔、服务时长、准点状况等方面实现公交与轨道的运营服务时间匹配。
信息化引导提升:从乘客利用公共交通出行前、出行中(候车、乘车、到/离站)、出行后的全链条综合信息服务方面,实现系统信息化引导。
供求关系平衡:分别从轨道、常规公交、公共自行车各方式间的运能匹配、服务连续等方面,实现各方式供求关系平衡。
白沙岭红荔片区将作为三网融合试点
记者从市交委获悉,我市首批选取白沙岭红荔片区,作为“三网融合”试点,作为全市公交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标杆,计划于近期完成16项具体方案。
其中,在三网融合设施融合方面,(1)通过在原自行车道重新铺装、人行道划线、占用绿化带设置、重新分配机动车道路权等方式,打造全覆盖、连续性的自行车道。(2)在轨道站点、公交站点周边设置18处自行车停放泊位,统一采用电子围栏、滑轨停车架等智能停放设施。(3)增加轨道站点与公交站以及末端出行点(学校、医院、小区等)的风雨连廊,片区新增风雨连廊米。(4)梳理盲道设置,对不合理路段调整,对空白路段增加;增加轨道站点、公交站点出入口无障碍设施,如坡道、扶手等。(5)在园岭中路、园岭三街西侧各新增1处公交停靠站,将百花四路等4对站台改造为背向式公交站台。(6)开通白沙岭、红荔片区往华强北九方购物中心休闲购物微巴线路,解决现状红荔片区内部无公交服务问题。
在街道细节精细化管理方面,(7)对77处人行道破损处进行翻新。(8)对个出入口进行稳静化处理。(9)对34处过街设施进行整改,保证与路无缝衔接,且坡宽与斑马线宽度匹配。在园岭外国语小学周边试点设置彩色斑马线。(10)新增自行车停放区39处。(11)对处车止石规范整治更新。(12)对余处有条件的树池进行增加处理,树池边框、篦子顶面与人行道齐平。(13)对人行道上余处井盖采用下沉式(隐形)井盖。(14)对人行道上80处阻碍慢行的消防栓、电箱等市*设施进行防护或迁移。
此外,在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方面,(15)园岭五街(园岭六街-园学路段)压缩机动车道路权,并将南、北两侧人行道各拓宽1.5米,增加儿童上下学步行空间。(16)压缩园岭一街机动车道,增加儿童上下学步行空间,并在两侧设置自行车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