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大民捕他们是用耳朵看病的管道医生

转载是一种动力分享是一种美德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无论国家、社会还是个人,梦想都是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在我们身边,各行各业都有为梦想而奋斗的人,尤其是在不为群众所熟知的特殊行业的劳动者,坚守岗位,默默付出,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为探访他们奋斗历程,周末版《事大民捕》专栏推出《我们都是追梦人·讲述普通老百姓的故事》策划系列报道,选择不为群众所熟知的特殊行业的劳动者,以记者的视角跟踪采访,讲述他们的故事。

“干我们这行的没有老师,经验就是 的老师,听漏工都是在不断地学习、积累中成长的。”一个听音杆,一支手电筒,一个铁钩子,陪伴顾*走过了15年。直到现在,“听漏”这个行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仍是陌生而新奇的。

借助听音棒等工具依靠听觉判断地下水管是否漏水。没错,听漏工就是一群深夜才出门“活动”的“地下工作者”。因为夜晚相对安静,耳朵也好使。因此,熟悉“听漏”的人也称他们为:靠耳朵来行走的“管”家、城市里的“夜行侠”,他们还是行业内众所周知的“管线医生”。埋在地下的用水管道,就没有哪一根的位置是他们不知道的。

“我是一个普通的听漏工,一个平凡的丈夫,还是一个孩子的爸爸,我努力地把每一个身份都做好。”听漏的工作很辛苦,幸运的是,顾*把它当作是一种快乐!

有一杯热茶等着你回家

7月17日,下午五点半,和所有上班族一样,顾*准时下班回家。晚饭过后没多久,他躺在沙发上,找了个舒适的位置,把手机调上闹钟。

深夜十一点半,闹钟准时响起,“夜行侠”该工作了。

听漏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说他们特殊,一是工作时间,多半都是在深夜,很少有人会遇见他们工作的情景;二是技术特殊,需要有一双特别灵敏的耳朵;三是工种特殊,普通人没听说过。

“刚开始,老婆防我像防贼一样,经常在我工作的时候打电话来查岗。深夜回到家,还要百般盘问,‘每次工作都是半夜三更的,究竟在干嘛?’”作为凯里市北控清源水务有限责任公司的 批听漏工,顾*在工作的初期不被家人理解,爱人的质疑加上刚接触新工种的陌生,让他困惑不已。

意识到这样不行,顾*想到了一个办法。“有一次,我直接带着老婆和孩子一起上班。”打从那以后,老婆再也没有打过电话来盘问,取而代之的是,夜班回到家里,桌子上那一杯暖暖的热茶。

深夜12点,马路上还依稀有些嘈杂,在凯里市甘囊香大道和银桂大道交叉路口,发现一处漏水点。“上午巡查的时候,我就发现这里有水溢出来,但是不确定是自来水管道还是污水的管道,现在来听一听。”与顾*一起的还有队长李兵,俩人一个拿手电筒,一个翘井盖。开盖后,顾*把听杆伸进井里抵在管道上,耳朵贴上听杆扩音处,反复几次都没有发现异常。盖上井盖,两人又来到出水点,“没有任何杂音时,说明管道是正常的,基本排除自来水管道漏水。”经过“听诊”和排查,顾*确定是污水管道漏水。遇到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一走了之,他们同样会做下记录,再告知相关部门作进一步的调查处理。

从年稽查队组建初期到现在,顾*中途换过岗,没过多久又回到老地方,“干我们这行的,就是个良心工程,全凭责任心。老百姓不知道哪里漏水,只有我们知道。你不说,谁也不会知道。”因为经常用耳,工作久了也时常出现耳鸣耳痛等反应。十几年下来,和顾*一样坚持下来的人不多,能坚持到 的都挺不易。

七个听漏人“管理”一座城

“除了下雨,我们几乎每天都会出来巡查。”一个管道漏水,在不同的地方就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管道材质听感也不一样。每一个漏水点都是他们反复听,反复对比找到的。

目前稽查队现有的7个听漏工,每天晚上两人组成一个小组,负责凯里市城区供水管道排查。其中每段水管线,每年要至少检查两三次,每个人每周至少轮班两天。初期,队里的条件设备十分简陋,当时,许多路段都没有安装路灯,常常被摔得鼻青脸肿。后来,成立了专业听漏班,人数增加到了现在的7人,但是除了听漏大部分人还身兼稽查队的其他工作。

夜深人静时走街串巷,他们或弯腰曲背,或侧耳倾听,怪异的动作,看似神秘的工具,还时常被路人投以异样的目光。一些满腹正义感的热心市民还会拿起手机拨打告诉警察叔叔,“某时某地,几个可疑人手拿电筒撬开井盖,貌似想要做坏事……”

“你们是哪里的,在这干嘛?身份证、工作证拿出来看一下……”

“警察来了后,经过盘问才知道我们是在工作。”说着这些趣事,顾*哭笑不得。但是他能理解,对于这个新鲜事物,市民和警察还不太了解。现在好多了,只有偶尔还被误会。

凌晨一点半,顾*就这样沿着出发点,一直走,一直听。尽管工作很枯燥,也很乏味。

他们要寻找到地下不寻常的流水声,一旦发现漏点,精神劲就来了。精确定位后会通知工程队进行修复,以避免水资源的浪费。收获,不言而喻。

几个小时走下来,也时常什么都没听到。“挺好的,证明这一条路线的管道正常。”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凛冽寒冬,在夜深人静时,他们都在用各种查漏仪器,检测地下管网中或明或暗的漏水管道。

目前,凯里市日 供水能力14.9万吨,用水人口近40万。7个听漏工全年检漏供水主管道约公里,明、暗漏水点约个左右。

找到漏水点就找到幸福

听漏是一种生物钟颠倒的职业,为城市地下供水管道“听诊把脉”,每天要沿街巡查,一步一听,多年的经验积累使得顾*判断漏点的位置十分准确。“一旦有漏点,如果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马路也会有塌陷的风险”。这项工作虽然平凡,但能为公共安全排除隐患,为公司节约资源损耗,顾*也因此感到非常自豪。

“年,丹寨县城区一处自来水管漏水,吨水流了一半出去,损耗吨。我当时就在心里盘算过,这样流下去,相当于每天有几万元跟着白白溜走。”经过排查,听到了漏水点,维修后老百姓用水也恢复了正常。

不久前,龙头河新村一居民楼,连续两个星期没水用。接到反映后,顾*和队友立马赶赴现场。“两栋楼停水那么久,大家用水肯定不方便,那一天我们花了一个上午,终于找到了漏点。能够在一天之内找到问题点,已经是不错的了,有时候十天半个月都找不到原因,老百姓不理解,认为我们不认真。听不到漏点,我们心里更着急。”

除了夜间的巡查,白天接到居民发现漏水的电话,他们也会在 时间派人去“听诊”,“小区内的话还好,相对安静,临街的话白天完全听不到,只有等到深夜再来。”在顾*的印象里,最长的一次维修大概花了一个月左右,长时间的连续工作, 换来了居民的一句“感谢”。“一句谢谢足以让我们开心很久,就是对我们工作 的认可。”找到出水点,就找到了幸福。

多年的工作,顾*养成了一个“坏毛病”,走到哪看到消防栓都喜欢上前摸一摸。“还别说,这简单的毛病还发挥过他的作用。一次和朋友吃宵夜,我无意间摸了摸附近的消防栓,发现有异常,于是电话告知了该片区负责人,并说了一下大概的位置。果然,第二天抢修师傅准确的进行了检修。”行业内,知道顾*的,都不得不竖起大拇指。

工作到凌晨3点钟,马路上来往的车辆已经屈指可数,和队友李兵收工后准备回家的顾*丝毫不觉疲惫,因为他知道,家里还有一杯热腾腾的茶在等着他,暖意也不由涌入心间。老婆知道他喜欢喝茶,不管严寒酷暑,都会以这样的方式等他回家。

在顾*心中,住着两座城,一座在脚上,一座在脚下。更多的时间,他是在用耳、用心去倾听和感受地下的车水马龙和川流不息。他说,“我时常梦里惊醒,梦里都在翻井盖,听管道。”他还说,“只要还有梦想,就要一直坚持下去。”

采访中,记者问顾*,除了热爱这份工作和工作所给你带来的成就感,还有什么是支撑你坚持下来的理由?

“我不知道。”不善言谈的老师傅把他的表达都转换到了耳朵,他用耳朵说话,对象是一根根管道。每一次对话,都像是朋友在聊天。

顾*答不上来,记者帮他解答。除了热爱和成就感,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家人的理解和包容。爱人从疑心到关心,这是他能够安心踏实工作的基础。

由于南方不缺水用,所以听漏这个行业在这里也相对没那么规范。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州除了凯里市,都没有专业的“听漏”队伍,有的县城有“听漏”队,也不太规范。

“在北方的城市,听漏行业很普遍,因为缺水,所以能够及时地找到漏水处进行维修,时间是紧迫的。凯里虽然起步算晚的,但是在全省来说经验也算丰富。”是的,节约用水的意识不够,是导致这个行业不为人知甚至不被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听漏工”每天都在为城市“听诊把脉”,每一次的检修换来的正常用水,都是珍贵的。如果有一天,你在深夜遇见“听漏工”,别忘了竖起你的大拇指跟他们道别。

END

来源:州融媒体中心记者杨玲李林果姚宁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杨玲李林果姚宁

总监制:吴会武监制:龙卫东

责任编辑:杨勇编辑:张杰

(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留LOGO)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00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苏ICP备1803453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