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孩子犯错,才是父母最理性的教育方式
尹建莉曾说:童年需要“试误”,需要孩子“不听话”。不允许孩子犯错误,要孩子事事听命于家长,这犹如不允许学走路的孩子摔跤一样,是以暂时的、表面的完美取代长久的、内在的完善。
01父母对待孩子错误的态度决定着孩子的未来
相信大家对这个新闻还记忆犹新,一个9岁男孩因为打碎了学校消防栓玻璃,不敢告诉家长,给奶奶留下一张简短的字条,选择 。
这份遗书中写着“奶奶,我知道要受到惩罚,所以我 了”。
我们会说孩子太傻,一块玻璃而已,怎么不能坦白告诉父母呢?
也许是怕父母责骂,怕父母失望。我们不知道孩子之前经历过什么,以至于他宁可结束生命,都不能让父母知道自己做了错事。
如果这个男孩的父母在他小时候就能心平气和的面对他的每一次错误,不动怒、不发脾气、不给孩子贴标签,表达出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包容。
那孩子们折损生命的做法就会少很多,故事将会是另一种结局。
就在两天前,我去逛超市,碰见一个母亲满腔怒火的冲自己的孩子大吼“你是干啥的,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孩子”,旁边围着几个吃瓜群众。
原来,她的女儿不小心碰到了货架上的盘子,掉下来两个,摔碎了。按照超市的规定是要她们赔偿的。
我瞅了一下盘子的价格标签,18.8,两个需要赔37.6元。我还没来得及多想,那个妈妈又喊:
“三十几块钱,我们买啥不好,非要赔给别人。我告诉你,以后,我再不会带你来超市。”
四周到处弥漫着愤怒的气息,还有那个小女孩瑟瑟发抖的身影。
有时候,成人的心理比孩子更加脆弱。在那样的环境里,面对旁人的眼光,售货员的责难,母亲应该要做的是先对外,承担一个监护人该尽的义务。
然后转过身来安抚受到惊吓的孩子,告诉她,没有关系,每个小孩子都打碎过东西。只要知道以后如何做才能避免把货架上的东西撞下来就好了。
可这个妈妈面对孩子的失误立刻就表达出了负面的情绪,完全不顾及旁人的眼光和孩子心里的感受。
我们可曾想过,正是因为父母无法心平气和的面对孩子的小错,导致孩子以后犯了更大的错就不会告诉我们。
久而久之,孩子要么会为了避免挨骂不断的掩盖自己的错误;要么变成一个唯唯诺诺的讨好者,以他们的自尊为代价去取悦大人。
02把孩子的每一次失误都当成成长的机会。
苏联作家卢纳察尔斯基曾说过:“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犯错误乃是取得进步所必须交付的学费”。
如果我们把犯错误看作一个学习的机会而不是什么坏事时,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就会变得容易的多。
上周星期天晚上,我的女儿在客厅扮演小厨师,摆弄着自己的小餐具,制作精美食物。
做好后还要骑着扭扭车送到我们手里,这期间有两次玩具掉到了地上。这个时间往地上掉东西会打扰楼下邻居休息,我提醒了她一次,她爸爸提醒了一次。
尽管女儿已经非常小心了,玩具还是从扭扭车后面掉到了地上。
我停下手里的工作,走过去拍着她的小脑袋问:“你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不让玩具掉下来呢?“
小家伙想了想说:“妈妈,我们在扭扭车后面做一个像外卖叔叔那样的箱子吧,那就不会掉了。”
我开心的笑了,翻箱倒柜找了绳子,一个小筐,结结实实的绑在了她的小车后面,接下来的半小时,女儿一次也没有把玩具掉下来过。
通过这件事,她知道了如何做才能不让错误继续发生,如何做才会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让自己玩儿的更开心。
我想,如果那天我在她屡次犯错后站起来冲她吼,质问她为什么这么不小心,这么笨,赶紧去睡觉,不许再玩儿。
那孩子除了含着眼泪迅速把玩具收拾掉之外,还会做什么。她以后都不会在我的面前玩儿这个游戏了,童年的快乐也随之又少了一份。
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提到女儿园园的一件事让我记忆深刻。
园园的奶奶家在内蒙古牧区,那里没有自来水,平时都是从院子的水井里打水,再把水存在厨房的水缸里,一家人用。
大人都知道缸里的水要用小瓢去舀,可园园要洗手,就直接把脸盆伸进了水缸,由于脸盆外面长时间没有擦很脏,这一下一缸水都被污染了。
奶奶和妈妈看到,都下意识都惊呼一声,园园顿时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
妈妈和奶奶赶忙笑着打趣,城里的孩子只会拧水龙头接水哟,还不知道大水缸里的水怎么用呢!
那一天,园园从妈妈和奶奶那里学到了,大缸里的水是用小瓢舀的,还知道了牧区的水是哪儿来的。
小姑娘把奶奶院里的鸡、羊、猪各自的饮水池里都加满了水,还和爸爸用了一下午的时间把水缸里的水重新换了一遍。
没有什么比父母对自己的包容和理解更让孩子感动,也没有什么能比孩子从失误中得到收获更令父母欢兴鼓舞。
园园之所以能连跳两级,被评为北京市市级三好学生,16岁参加高考就能同时被两所名校录取,并在美国常春藤萌校攻读硕士学位。这一切跟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分不开的。
正如尹老师所说:“每个失误本身就是 的教导,她只要感到不对,就一定会从中收获经验和教训“。
03父母对待错误的方式不同结局也大不相同
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在她的著作《正面管教》中曾提到:
好友马丁内斯太太在得知6岁的儿子偷了东西后,没有立刻质问惩罚孩子。
而是找了一个没人打扰的时间,单独跟儿子交谈。她温柔的把儿子抱在怀里,问他,是不是从商店里偷了一袋泡泡糖。
随后,她向孩子讲述了自己在上五年级时,曾经也从商店里偷过一块橡皮,她当时心里很内疚。
儿子反问:“商店里有那么多泡泡糖,拿一块有什么关系“?
面对儿子的疑问,马丁内斯太太引导儿子去思考,店主要卖多少泡泡糖才足够支付房租、员工工资、仓储积压以及一家的生活费用。
儿子惊讶地告诉妈妈,他从来没想过这些。
她还跟儿子讨论了,如果自己家里的东西被别人拿走,他们心里又会如何?
儿子发自内心的表达不喜欢别人拿自己家的东西,也表明自己以后再也不会偷东西了,他还提议要去商店为自己偷的东西付钱。
马丁内斯太太没有指责、羞辱或者说教,也没有把这件事放大到令儿子觉得自己是个坏蛋。
她客观的从社会责任感的角度去跟儿子探讨,引导儿子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做法,并及时做出补救。
相反,很多父母在得知自己的孩子偷东西后, 反应是感到羞辱、愤怒,一定要把这小子狠狠收拾一顿,让他知道自己错了。
我的堂弟,小时候 次偷钱,被他爸用皮带狠狠打了一顿。可这小子并没有彻底改掉这个毛病,反而另辟蹊径,动歪脑筋想如何偷才能不被父母发现。
每次事情败露后,他的爸爸除了暴打一顿,就是不停的叹息,怎么养了这么个不争气的儿子。
他实在想不明白,明明每次打的都不轻,儿子为什么就是改不掉偷钱的毛病呢?
美国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曾说:“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
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作为家长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为什么不先去了解孩子偷东西的原因,我们只知道不许孩子做出这样那样的错事,然而这些事件反应出来的心理问题却一次次的被父母忽略。
作为父母,我们最需要说的是“没关系”,我们要用包容接纳的态度去面对孩子的小错误,给他们一个宽容的微笑,引导孩子从这个过失中得到经验,每一次过失都是孩子获得成长经验的好机会。
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避免孩子犯更大的错误,才能把悲剧扼杀在摇篮里。
我是时光悦然,分享育儿心得,解析育儿误区,倾听你在育儿过程中的心酸与喜悦,欢迎留言,喜欢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