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继敏儿童文学中的童真评冉隆中儿童系列

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61225/5154121.html

儿童文学中的童真

——评冉隆中儿童系列故事《那年我N岁》

文丨任继敏

冉隆中年出版发行的儿童系列生活故事丛书《那年我N岁》(《那年我四岁》《那年我五岁》《那年我六岁》),是一套没有预设主题,没有模仿和“硬植”,也没有虚构套路的真“童书”。此作是一套典型的幼儿生活故事丛书,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虽然作者将其定位为“桥梁书”书系,但从文字与图画的构成比例来看,是一套引导儿童从读图向读文过渡的图书,属于“图画故事书”。图画故事是既有图画又有文字,图文互相融合、互为补充,共同创造一个艺术世界的幼儿文学体裁。图画用线条、色彩、形状描绘有形世界,文字用语义表达图画不便表现的思想和时空变化,从而共同表现故事的主题。这类故事书包括两种形式:一种以图为主,另有少量文字,文字相当于故事梗概,一般有跳跃性;另一种文图并茂,文字比较丰满,是一篇完整的文学作品。前一种适宜幼儿前期的孩子阅读,后一种适合幼儿后期(含小学低年级)的孩子阅读。《那年我N岁》即是后一种,而且是生活图画故事书。该系列丛书有明确的儿童读者群,从书名可看出是针对4—6岁幼儿“听赏”的作品。因为幼儿不识字,“听”便成为他们接受文学作品的重要方式。由于语音表述像水一样具有流动性,“听”来的信息容易损耗,所以一般要求幼儿文学的语言简洁通畅、通俗易记。该丛书如实记录儿子4—6岁时的话语,从语言角度看,没有任何违和感,其年龄分级相当科学自然。就题材来看,作者选取的也是4—6岁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经历,这样的故事让孩子感到亲切而极具吸引力,因为那正是他们熟悉的生活。就内容而言,对儿童眼中的现实生活进行了全面扫描,有天真稚拙,有爱有情,有温度。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个叫潇潇的男孩,其故事“环保绿色”,正如作者所言:“书里面的所有故事和内容,都是真真实实发生在潇潇身上或者说我们父子之间的生活细节,我只是如实地记录下来而已。”整部作品就是“儿子语录”,其童心童趣童真原汁原味,真好!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父亲为了给孩子讲故事开始儿童文学创作并取得成功的作家不少:英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给儿子断断续续讲了近4年关于鼹鼠、蟾蜍和水鼠的故事,最后于年整理出版,成为他最负盛名的童话《柳林风声》;英国著名作家叫罗尔德·达尔,给4个孩子讲睡前故事而开始创作儿童文学,写出了19部畅销全世界的儿童文学杰作,著名的童话有《小精灵》《慈善巨人》等;美国的莱曼·弗兰克·鲍姆创作的《绿野仙踪》也是源于他给儿子讲故事的灵感。这些成功的作品都源于作家“讲”故事给孩子们听,孩子是创作的受体,作为接受者,孩子始终需要“听”。作家既然是孩子的父亲,就一定会按照成人的审美意识去构造故事,按照自己的视角去观察世界,这就形成了成人引领儿童的事实,孩子的思维得跟着成人走。所以,这样的故事是孩子通过成人视角看世界。《那年我N岁》是孩子讲故事给父亲“听”,听者和讲者的身份互换,作品的视角完全转换。虽然以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角度,但这个“我”并非作者而是4—6岁时的“潇潇”,纯粹的儿童视角使这一套丛书有了与众不同之处。作者以潇潇辗转南北的视角讲述故事,空间转换从容自如,南北穿越一点儿不违和。潇潇,一个外来儿童深入天津和上海幼儿园以及其他地方所“看见”的人情世故与成人不一样,与旅游者不一样,与当地儿童也不一样,这些“不一样”又被潇潇说出来。语言幽默、稚拙、天真、“老于世故”,还有传奇更有温暖,因此其间自然流淌的“诗意”常常一不小心就触到人心的最柔软处,让人感动。加上绘画者浓郁的中国风和油画浓厚的色彩配合,使这套丛书有了厚重的质地。

自在的童心斐然

真诚不饰是这套童书最亮丽的特色。所谓“自在”,即天然自成,没有虚构和雕琢。本丛书作者以父亲身份,忠实地记载儿子所观察到的世界,童心所见,一派纯真。主人公潇潇既普通又特殊。他有同龄孩子的童真和稚拙,特殊的家庭和特别的阅历,使他超越了同龄孩子而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他眼中的世界因此大不同。南北籍贯差异的作家父母使他从小浸润于不同文化的包容与理解中,造就了潇潇极强的语言天赋。正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妈妈被他“保护”着在天津、上海各地辗转求学,以及分别回到北方母亲家中和重庆父亲家中的各种经历交织在一起,使潇潇对人情世故有了独到的看法,对家庭伦理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使他自信、阳光、聪明,有时还有儿童的一些小狡黠和自作聪明,包围他的满满的爱将他养育成一个爱心满满的孩子。如此特别的潇潇所经历的各种故事和事故,构成这套系列丛书的基调——风趣、幽默。《我的邻居霍元甲》讲潇潇来到天津与霍元甲故居隔河相望,所以算邻居。男孩子的“英雄情结”天生而成,潇潇对霍元甲充满崇拜,在霍元甲高大的塑像前却感觉到了压力。在大英雄面前认“公式”是很多人的惯常心理,但潇潇将“拉完臭臭还不会擦屁股”当成不能当英雄徒弟的理由,完全就是孩子特有的稚拙和纯真了。俗话说童言无忌,其实是童心无忌。4岁孩子的这种“思路”恐怕是大人难以虚构的“童真”了。整套故事书中,这种天然去雕饰的趣事到处有,让读者哑然失笑,然后心生感动。《大王、二王和三王》中关于婚姻的“唠叨话”妙趣横生:“我不服!如果个子高可以当大王,点子多可以当二王,那么我在全班体重第一,身高第二,怎么也可以当一个三王!为什么寇展辰可以凭他跟屁虫的身份,就当上三王?”争不到“三王”的潇潇找到了自己的长处:“我比他们有女人缘!”“我来自昆明,她们都没有去过昆明。”然后,潇潇与女孩们一通“硬件”比拼,潇潇终于凭借昆明动物园的长颈鹿蹭痒痒时脖子卡死在树枝上这件事情赢得了尊重。“还真让我妈妈说对了,小女孩就是比男孩子懂事早,马新芸就说我很有想法,会用那么多词,很酷!韩颖也经常跟我说她喜欢我,但是韩颖你知道吗,我先答应过马新芸的,我要和她结婚,所以韩颖尽管你给我递过餐巾纸,还在刘老师提问时用小肩膀撞过我,可是我实在没办法呀!唉,你可能不知道在这之前我还喜欢过傅雨欣,因为她在我心中最文雅,我们还约定过就在幼儿园操场举办婚礼的。但是,傅雨欣有一次居然抢了我的玩具,她在我心中的文雅一下子就跑没了。我生气了,就改了主意,我觉得还是马新芸好,她至少是真崇拜我,觉得我会说话,而不是别人说的,我只会唠叨。我妈说人都是要结婚的,结了婚就要生活在一起!可是我觉得结婚之后还是各人回各家比较好,因为我还是喜欢每天睡觉前喝一瓶我妈给我冲的奶。”最后一句话,让一个振振有词的“男子汉”形象瞬间被一个“奶娃”替换,没有掩饰,童真使这个5岁孩子的形象丰满而有个性,不像某些儿童文学作品矫揉造作出来的“假天真”,让人反感。这些叙述,可以看出作品的童真童趣。传统的幼儿文学作品尽量回避权利、不公、爱情、婚姻等话题,觉得孩子不懂或者少儿不宜。其实,生活在现实中的孩子,哪里回避得了权利、不公、爱情和婚姻这些日常!这个故事给其他作家提了一个醒:成人世界的所有悲欢离合都会投射在儿童世界里,他们亦步亦趋地模仿着成人,写作时哪些该回避哪些该正视值得我们深思。

自得的童趣盎然

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充满童趣。童趣来源于儿童,是儿童天性中表现出来的风趣和幽默。童趣一定是孩子自然流露出来的趣事,也是孩子觉得有趣的事情。现实生活中,很多儿童以为有趣的事情成人未必承认,而很多孩子在“现实面前碰壁”的事情,孩子不认为有趣,成人却觉得开心。对于童趣的理解,成人和儿童是有区别的,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充斥着成人故作天真的“童趣”,孩子不以为然而且还可能讨厌。成人意识与儿童意识不能很好地融合,是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不成功的原因。自在的童趣是儿童文学的难得品质,常常产生于儿童与现实的种种碰撞。4—6岁儿童的逻辑思维处于萌芽并逐步形成之中,以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为主,常常通过犯错来了解“正确”的路径。犯错的过程常常伴随着“矛盾和冲突”,对现象的不理解,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对未来的迷茫等,当儿童在正误之间的裂痕中徘徊选择时,童趣常常汹涌而出。《那年我N岁》是一部儿童成长的“碎片”作品,每一块“碎片”就是一个充满童趣的故事,所折射的光芒聚合在一起,即形成一个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我的消防英雄梦》里有一个细节,潇潇跟爸爸去一个很大的书城,大人们在谈事情。“我就背着手,一个人巡视了一周,然后告诉女老板,这里的电线铺设得很好,消防栓、消防箱里的水带和消防斧也摆放正确,就是地上堆的书可能影响消防灭火,需要清理!她们一面点头,一面哈哈大笑,没想到我说得还真专业。其实她们不知道,我妈给我买的消防服就有两套,消防员所有设备我都齐全……”一个成天“研究”《消防员山姆》,并在家里反复排演这个故事的“潇潇”,将自己幻化为一个“消防员”,到处检查“消防设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他没有意识到的“稚拙童趣”,让人忍俊不禁。一个4岁的孩子在灾难面前,宁愿改变自己的英雄梦,愿意当一个消防设计官或者消防监察官,把所有的消防事故消灭在火灾发生之前,“因为,我得让我的妈妈,永远有我这个宝贝儿子!”这样的童真稚语带给我们的深思何止是一个孩子的理想,还应该是预防灾难的警示语。

自然的诗意流淌

自在的童心、自得的童趣氤氲于一处,就会自然凝成美好的“诗意”从字里行间流淌出来,弥漫全书。诗意是什么呢?诗意就是你读完作品后产生的一种美好感觉。“你读完了一部诗意洋溢的作品,眼睛应该是潮湿的,心里应该是温暖的,有一种这个世界真是美好的感觉。”如今,儿童文学界充斥着各种伪造的“爱”,很多作品是以“观念+故事”的模式粘贴出来的,里面缺少有血有肉的“儿童形象”。真正丰满的儿童形象,须具有儿童的年龄特征,还有该年龄段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刻意拔高和美化儿童都是儿童文学创作的硬伤。《那年我N岁》的作者与孩子一起观看这个世界,因此别开生面,凡俗的人情世故被“孩子”重新发现之后有了特别的“诗意”。《十块钱》中的那句感慨:“送钱原来这么难!”让人心生感动。为了做慈善,潇潇和妈妈挤公交车省下打车钱准备送给需要帮助的人。为了找到需要帮助的人,他们费尽周折,但也妙趣横生。专门去地铁上找一个“不会说话”的小姐姐,可小姐姐笑着说:“小朋友好可爱哟!姐姐给你一块糖吃好吗?”看见一个带着孩子的阿姨扛着大包小包,很辛苦的样子,潇潇走过去说:“阿姨,我有8元钱,送给小弟弟买饮料,请你一定要接受,因为我明天实在没有时间了!”没有送出“慈善”去,母子俩精疲力竭上了地铁,赶上晚高峰,没有人让座,疲惫的潇潇只好拿着钱袋子蹲在地上。“我蹲了下来,看到很多只脚在我眼前晃。我抬头问妈妈,这么多只脚,都在忙什么?”这个问题出自一个孩子之口,也是他看见的情形,可是个中酸甜,有多少大人能够回答清楚啊!潇潇的聪明建议:“把钱存进银行,给我们买房子用,再说,这钱本来就是我们的。”妈妈告诉潇潇:做慈善不光要有爱心,还要有智慧和耐心。读完这个故事,心里充满了温馨和感动。在这个满是爱心且幽默的故事里,没有口号,没有自大,没有教训,只有温暖。童真、童趣和诗意一起涌来。《那年我N岁》是一套成人“发现”“儿童所发现”的丛书。书中满是父母与儿子之间的爱、儿子对这个世界的爱以及父母教育儿子如何爱世界的方法。这么多的“发现”,通过同一个孩子各个时期不同的“眼睛”来观察,既有连续性,也有整体性,童心童趣浑然天成;作者匠心独运,用一个孩子的语言表现出儿童在探索成人世界时遭遇的各种困惑和各种疑问。该故事丛书,成人读起来也是趣味盎然,不仅是孩子的“桥梁书”,也是家长学习如何陪伴孩子,如何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桥梁书”。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文章创作者,不代表“湘见文艺评论、湘见文艺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编辑|华铭

编审|湘文达

组稿|湘文达

终稿|晨见闻

发稿|湘见文艺评论文艺新闻编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00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苏ICP备18034534号-2